
大多數顯微鏡物鏡設計為與標準厚度為 0.17 mm、折射率為 1.515 的蓋玻片一起使用,當物鏡數值孔徑為 0.4 或更小時,這是令人滿意的。然而,當使用高數值孔徑干物鏡(數值孔徑為 0.8 或更大)時,僅幾微米的蓋板玻璃厚度變化會由于像差而導致顯著的圖像質量下降,并且隨著蓋板玻璃厚度的增加而惡化。為了補償這種誤差,校正程度更高的物鏡配備了校正環,以便調整中央透鏡組的位置,以配合蓋玻片厚度的波動。此交互式程序探討了如何調整校正項圈以實現最佳圖像質量。
本程序使用出現在顯微鏡圖像窗口中的隨機選擇的樣本和位于圖像窗口右側的校正項圈物鏡的剖視圖進行初始化。此外,在初始化時,程序會自動為在顯微鏡圖像窗口中查看的樣本選擇隨機的玻璃蓋板厚度。為了操作本程序,請使用校正環滑塊(請注意,物鏡中的可移動鏡頭組也由該滑塊平移)將此值調整為大約 0.17,或標準蓋板玻璃厚度。接下來,使用顯微鏡焦點滑塊以獲得盡可能清晰的圖像樣本。根據預先選擇的蓋板玻璃厚度(由程序確定),當滑塊向右或向左移動時,樣本圖像可能會降低或變得更清晰。繼續使用校正環和顯微鏡聚焦滑塊來改善樣品的圖像。本程序中的蓋玻片校正涵蓋了從 0.10 到 0.25 mm的厚度變化。
蓋板玻璃的標準厚度為 0.17 mm(170 um),稱為 1½ 號蓋板玻璃。不幸的是,并非所有 1½ 蓋玻片都按照這種緊密公差制造,并且許多樣品在它們和蓋玻片之間具有折射率變化很大的介質?梢酝ㄟ^調整顯微鏡的機械管長度或使用專門的校正環來補償蓋玻片厚度改變物鏡筒內關鍵透鏡元件之間的間距。校正環經過調整以補償這些細微的差異并確保最佳的客觀性能。正確應用帶校正項圈的物鏡要求顯微鏡師有經驗和足夠警覺,以使用適當的圖像標準重新設置項圈。在大多數情況下,在調整校正環的過程中,焦點可能會發生偏移并且圖像可能會漂移。使用下面列出的步驟對物鏡的校正環進行小的增量調整,同時觀察樣品圖像的變化。
定位校正環,使物鏡筒上的指示標記與雕刻在軸環外殼上的 0.17 mm刻度線重合。
將樣品放在載物臺上,并將顯微鏡聚焦在一個小樣品特征上。
非常輕微地旋轉校正環并重新聚焦物鏡以確定圖像是改善還是退化。由于大多數樣品制備受到過厚的蓋玻片/介質夾層的影響,因此首先嘗試更大的補償值 (0.18-0.23) 開始旋轉實驗。
重復上一步以確定當校正環朝單個方向轉動時圖像是改善還是降低。
如果圖像質量下降,請按照相同的步驟向相反方向(朝較低值)旋轉校正環,以找到提供最佳分辨率和對比度的位置。
當工程師設計高數值孔徑干式物鏡時,他們在計算中包括位于前透鏡和蓋板玻璃之間的介質的光學特性和厚度,以滿足光學校正的消球差和正弦條件。打算使用油作為成像介質的物鏡被視為介質是前鏡頭的延伸,并相應地進行校正。非浸沒式物鏡在前透鏡和蓋玻片之間使用空氣,蓋玻片厚度和色散特性的微小變化可能成為色差、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的來源。設計用于對浸入甘油或水中的樣品進行成像的物鏡也會出現此問題。使用帶有校正環的物鏡需要大量的練習和仔細的注意。